后浪手记||廖紫芯:罗伊案之争之思
罗伊案之争之思
廖紫芯
【编者按】用眼观察,用心阅读,用脑思考,用脚丈量,走进生活,走进一线,走向实践,走向社会,回望脚步,回味岁月,记述点滴,记录成长。《后浪手记》通过“后浪”的文字笔触和镜头影像记录琐碎的日常、成长的脚步和岁月的美好。《后浪手记》提供一个吐露并展示自我心迹的平台,让我们“后浪”的文字也可以被“看见”。我们期待,来自“后浪”们的《后浪手记》有更多书里书外、故里他乡、街角市井、茶余饭后的稚嫩笔调和青涩文字让路过者驻足回眸、流连忘返。
2022年6月24日,美国最高法院以6:3的结果推翻了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的判决,将原本判决的属于女性隐私的堕胎权从宪法的保护中剔除,堕胎问题交由各州自行决定。此举瞬间引爆了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西方社会,一时间,英国、西班牙、卢森堡、葡萄牙、挪威、比利时、法国、加拿大和冰岛等国家元首纷纷谴责美国最高法推翻罗伊诉韦德案。在法国五年一次的国民议会选举期间,法国左翼政治联盟(NUPES)声称将制定一项将堕胎权纳入法国宪法的法案。拜登表示:“今天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时刻。最高法院明确地夺走了美国人民的一项宪法规定的权利,而且这项权利最高法院已经认可过了。”
美国进步派与保守派之争
1959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简称“德州”)颁布了禁止堕胎的法令,规定除了为保护妇女的生命之外,不得堕胎。1969年,居住在德州的诺尔玛•麦克维(Norma Mccorvey)(化名罗伊)因堕胎问题在两名女律师的帮助下将执行德州法令的达拉斯县检察长亨利•韦德(Henry Wade)告上法庭,认为法令违背了宪法修正案中关于保护个人隐私权和选择权的条款,要求废除法律。罗伊在州法院驳回之后将其上诉到最高法院,最终,1973年联邦最高法院以7:2的结果裁定罗伊胜诉。
当时作出判决的最高法院,是由尼克松任命的伯格担任首席大法官,尼克松试图纠正上一任沃伦法院的一些“过度行为”,控制住最高法院内部的司法能动主义。沃伦法院在消除种族隔离、进行社会再分配等方面的判决对美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1954年的布朗案。此案的判决废除了1896年普莱西案的“隔离但平等”的判决先例,保护了美国黑人的平等权利,而后刺激了国会在1964年通过了《公民权法案》,禁止在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等公共场合实行种族隔离。此举激起了南方各州的强烈反对,同时也为60年代的民权运动奠定了宪法基础。
接任沃伦法院的伯格法院也延续了这种司法能动主义的精华,不仅没有达到迎合尼克松等保守派的意图,反而在堕胎、种族平等等方面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美国自建国以来的政治史,大体上是围绕进步派和保守派、北方自由州控制的联邦和南方蓄奴州的斗争史。在历史上,美国南北共同继承于来到新大陆的自称为“新英格兰人”的清教徒,希望建立一个“美丽新世界”,然而其内部在关于“新英格兰”与“旧英格兰”是否同源和例外的问题上开始产生分裂的文化渊源:主张“新旧同源”的分离派希望摆脱原英格兰的影响,主张政教分离,国家独立于教会;而国教派认为新英格兰是旧英格兰的复制品,主张政教合一,教会主宰国家。这种分野逐渐成为了美国南北方分歧的不同文化渊源,直到南北战争时期成为不可压制的矛盾而爆发。南方蓄奴州向来是保守主义的大本营,有着贩卖黑人奴隶的传统,重视固有的传统家庭、道德和宗教信仰,主张持枪保护私有财产;北方自由州承继联邦党人的现代共和主义和国家主义,在后世的发展和演变中主张政府干预、控枪、机会平等、种族平等、同性婚姻合法等更激进、进步的理念。美国两党的争锋相对向来是围绕着这些议题争夺话语、拉拢选票和维护党派利益。
在此次废除罗伊案的判决,可以被当作是美国这一传统的延续。在九名大法官中,就有六名属于保守阵营的大法官,其中三名(卡瓦诺、戈萨奇和巴雷特)是在特朗普时期被提名,撰写多数意见的阿利托法官是由小布什提名,而属于自由派阵营的大法官仅有三位(布雷耶、索托马约尔和卡根)。推翻罗伊案的影响和效果很快铺展开来,6月27日的大部分法院活动都集中在13个州的“触发法”(“trigger laws”)上,这些法律旨在最高法判决之后13个州的“反堕胎”也将会迅速生效。此外,24日最高法院还作出了另外三个关注度相对不高的裁决,即废除纽约州关于户外随身携带枪支的管理法案、允许公共资金资助宗教教育、不允许就警察因未保障其米兰达权利(被告有权保持沉默)而将警察起诉。27日,最高法院还判决了公立学校官员有权利公开祈祷并带领学生祈祷。30日,最高法院更是限制了环保署的监管能力,意味着政府对美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监管被大大削弱,将不利于全球的环境治理,给气候变化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两党的分歧一直是美国政治极化的一个表现。所谓政治极化,是指政治观点由中间向两端的分散,形成两个敌对的阵营。政治极化越发严重,中间选民基础越来越薄弱,两党的分歧和对立越水火不容,对社会的稳定越不利。此外,由保守派控制的最高法院连续裁决了诸项“倒行逆施”的法案,可以被视作美国保守主义在前沿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进攻”,窥见美国保守主义一直恒久不变的内核主张:废除堕胎权的宪法保护、剥夺女性等弱势群体的权利是其一,废除枪支管理法案使得注册拿枪的限制更为放松,其背后使女性和儿童等弱势群体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加重美国的治安问题,即使是前不久德州小学枪击案也无法动摇这个引发无数争议的裁决。保守主义的话语叙事向来是以牺牲弱势群体的权利来达成其利益,对传统的维系惧怕现实的变革,恐惧多元化,主张个人回归传统的宗教和家庭,维护稳定的秩序。在这种意义上说,进步主义是保守主义天生的敌人。共和党正是利用这些叙事激起在全球化的变革中跟不上变化的“失落的人群”的敌视和愤怒的心理为获取更为广泛的选民基础。
选民与中期选举
比较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和维巴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必须积极参与地、有意地影响政府某些行为。在《公民文化》这本书中,两位学者总结了政治文化的三种类型:狭隘型政治文化、臣民型政治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其中,参与型文化指的是“公民对于政治制度和民主表现满意,拥有高水平的政治效能感,充满公民意识等”。美国是个典型的拥有参与型文化的社会。早在19世纪,托克维尔到美国考察,盛赞了19世纪的美国社会的自治传统,这种传统促使人民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基石。而在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的这种政治文化和它的投票率呈现显著不对称的关系,即使公民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和政治效能感,但在工业化民主国家中,美国的投票率仍比不上英、法等欧洲发达国家,为此美国两党在增加选民的投票率方面费了不少功夫。
安东尼•唐斯在1975年的《民主的经济理论》中提出,人如果能获得超过成本的回馈,那么他们就愿意去投票。一个人的财力状况、政治信息成本和性格特质等都会影响一个人是否去投票。东西海岸等城市地区的人因其高收入、高教育会比农村地区更加多地可能去投票,是民主党较为稳定和坚实的选民基础。以农牧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中南部农村地区,选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如城市,获取政治信息的能力更弱,投票成本更高。根据有关研究指出,自2016年大选以来,美国逐步呈现出政党重组的趋势,最明显的体现是东北部“铁锈带”白人蓝领选民对民主党的疏离。全球化使得“铁锈带”当中那些半熟练或非熟练劳动力在竞争中失利,成为了全球化“失落的群体”,以及在偏远的农村和小城市都面临着制造业衰退和民众收入下降等问题,这些都使得美国民粹主义兴起。他们急于寻找在现实中能够重构自我身份认同、宣泄愤怒和改变“因他者造成当下困境”期望的寄托,这些也正是共和党和保守主义的温床,政治采取的策略是使用非理性的右翼民粹话语,呼吁“回归”和“倒退”,无需更高的政治技巧和治理能力,强调简单富有感染力的用词以及激活此类选民的模因。
在废除“罗伊案”之后,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News)最新的一项民调显示,有59%的美国人反对最高法院推翻“罗伊诉韦德案”,67%的女性持反对态度;在两党选民中,有50%的民主党人士声称最高法院此举将会使他们更有可能投票,然而共和党人只有20%。马里斯特大学的民意调查也显示了在裁决之后民主党人在普通投票率中上升了7%。CBS的调查执行人解释道,此举可能会对11月的中期选举产生影响。
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了一般政治系统理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political system),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就像反馈环一样作用。“输入端”包括“要求”和“支持”,“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期望、公众意向、利益都可能刺激或形成要求”,“支持”是团体或公民个人对政治系统表示的赞同。“输出端”是政府的决策和行动,这些输出对社会、经济等产生的影响使得公民重新表达他们的要求通过“反馈环”形成新的“输入”。这种反馈环有若干个,在不断地“输入”的同时也对其加工,是一个信息处理和转换的过程,同时,政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公共舆论和选民的意见态度等交织形成一个政治沟通的网络。按照一般政治系统理论,把“推翻罗伊案”视为“输出端”即政府的决策,决策产生的浪潮和效应(如公民对堕胎权的意向、为了改变政治决策达成预期),刺激他们采取诸如投票的行动(比如民主党中反对废除法案的选民的投票率上升),形成新的要求(比如重新获取堕胎权的宪法保护或更换州议员等)输入政治系统,产生新的符合他们期望的政策。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两党之间的选民力量对比。据上述的民调看来,废除罗伊案的浪潮显然会在民主党选民中激起更大的抵抗浪花,共和党人的投票率仅上升20%。这将“助攻”民主党的中期选举,同时侧面体现出两党内部认同的巩固和两党之间的分裂更加难以调和。
今年11月,美国将迎来中期选举。中期选举是一次针对拜登执政绩效的民意公投,其重要性关乎到两党的切身利益,将决定民主党人是保留还是失去他们对参众两院的控制,以及许多举行立法和州长竞选的州权力的平衡。参议院中有三分之一的议员将获得连任,36个州的州长选举正在进行中。在Politico/Morning Consult 24-25日的民意调查中显示,选民对中期选举的议题关注度中,经济占比42%,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占12%,边境安全/外交政策占11%,堕胎占11%。经济问题仍占大头,自疫情和战争以来,美国经济经历了美股四次熔断、石油和能源价格上涨等问题,尤其在俄乌战争爆发以后,西方国家对俄能源的制裁,乌克兰战火损害了其粮食的生产和出口,使得全球石油、粮食等供应链受到破坏,美国国内通胀率居高不下。有许多专家表示,美联储通过不断加息等手段努力控制通胀,其经济下滑是必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6月24日宣布,将其对美国经济的2022年GDP增长预测下调了0.8个百分点至2.9%,认为美国经济面临着非常显著的下行风险。据《经济学人》的报道和分析,美国正面临进入经济衰退的周期。
如何解决国内政治当中的经济(尤其是通胀问题)仍旧是关乎民主党能否在中期选举中获胜的关键,而解决的大头是结束俄乌战争重新调整全球供应链。根据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的理论视角分析,位置现实主义认为,在国际体系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一种总体性的、根本性的利益,即整体国家利益。整体国家利益能够认清本国与国际体系的基本关系,同时将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有机地统一起来。对于霸权国美国来说,在国际形势上,俄乌战争改变了战后多极化趋势的旧国际格局,冲击了原有的国际结构和国际关系;内政上面临着中期选举等党派力量变化和调整的迫切局势。作为执政党的民主党,通过外交来维护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整体国家利益,如在价值观上利用乌克兰重新联合欧洲,弱化了其成为单独一极的可能性;利用战争重新部署中东和亚太地区在全球当中的位置,包括经济上的(如有意将越南打造成全球制造业的重点地区)和政治上的(在战略上支持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有意将日本作为亚洲代理人);加紧与俄罗斯相关的供应链断裂和重塑,继续推进自由主义全球秩序下的新规则和新机制;改变日德军事政策,重塑战败国新的国际地位等。战争不仅重塑了全球价值链的排序,其结束也会是新的国际格局形成的节点,通过调整供应链的方式将影响传导到国内政治,将有利于解决通胀等经济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其内政的延续。此外,美国作为两党制的国家,将党派利益和国家利益高度捆绑,中期选举的结果将切身影响到其党派利益,进而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所以,在战争结束前,会继续看到美国在国际社会上“忙碌”的身影,皆是为了中期选举做准备。
余下的简短结语
推翻“罗伊案”是美国两党之争的产物,延续了以南北战争为象征的政治传统,体现了保守派一直以来的回归传统和秩序的话语体系。它也是共和党对民主党发起攻势的策略之一,反映了美国的政治极化程度加深,两派选民越来越意识形态化,折射出了美国社会的社会裂痕愈发扩大,这也是两党都呈现较强势头而非相互妥协的原因。同时,对美国内政问题的解释能有利于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民主党对美国整体国家利益和党派利益(中期选举)的重视会通过对外政策表现出来,和国内政治是有机统一的关系,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迈克尔•G•罗斯金:《政治科学(第12版)》,林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欧树军:《 "两个美国"才是常态?——美国社会分裂的历史脉络》,《文化纵横》2021年第2期。
王正绪等:《比较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
谢超:《右翼民粹主义动员的"后真相"状态及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国际论坛》2021年第4期。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
宋伟:《外交与内政如何得以有机统一——基于位置现实主义的视角》,《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4期。
《Economist: What America's next recession will look like》,《The Economist》2022年6月第2期。
作者:廖紫芯,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社会学本科生。备注:手记图文凡3000字以上,经班主任编审,可提交学工办谭宇轩老师处。此外,《后浪手记》载文作者可到大学城文逸楼515室学工办领取学院教师签名赠书一册。
荣耀阅读
教师笔谈
文案|廖紫芯
编校|廖令剑
编审|王利兵
监制|万朝春
拥湾区,致广大赢天下,创未来
荣耀2022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世致用人才培养重镇,珠江三角洲应用社会科学创新高地。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致广大而尽精微,公天下而存高远,热忱欢迎优秀学子深造,诚挚邀请天下英才加盟!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喜欢就点赞·在看